太阳中风,即上二条合而言之,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。义在泻痞之意轻,扶阳之意重方有执曰: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,复恶寒汗出,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。
此时表邪已罢,非汗散之法所宜,里饮实盛,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,非选逐水至峻之品,以直折之,则中气不支,束手待毙矣。仲景论中,不直言伤风者,恐后学不察,以咳嗽、鼻塞、声重之伤风,混同立论,故以中字别之也。
若如俗工所云,使病者畏不敢服,因循生变,致轻者重,重者死,夫谁之咎与抑、知汗、吐、下三法,用之诚当,其证无不立时取效,后之业医者,又安可只言汗下两法,而置吐法于不用,致使古法沦亡也耶!程知曰:此言服栀子亦有禁忌也。余尝从事斯语,用节抄灵枢数条于后,以备参考云。
天有四时,人有四肢。伤寒脉浮紧者,麻黄汤诚为主剂矣。
行腹部中行,为妇人生养之本,奇经之一脉也。言阳明之为病,由太阳之邪,传于其经,则为阳明病外证;由太阳之邪,传入胃府,则为胃家实也。
皮毛内合于肺,皮毛不固,风邪侵肺,则气壅而鼻鸣矣。郭雍云: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