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蒂不拘多少为末,令病患噙水一口,将此药搐一字入鼻中,出黄水愈。有足心热,内股热,腰痛,两尺脉虚大者,病原于肾虚也。
香薷味薄而气清,能解表里之暑;扁豆味甘而性平,能解肠胃之暑;浓朴苦辛,破暑饮也;甘草性平,解暑毒也。夫吐血一症,总缘地气上腾,升降失职。
他如火门阿胶散,主此证亦良。推原其故,厥阴与少阳,一腑一脏,少阳在三阳为尽,阳尽则阴生,故有寒热之往来;厥阴在三阴为尽,阴尽则阳接,故有寒热之胜复;凡遇此证,不必论其来自三阳,起自厥阴,只论热与厥之多少,热多厥少,知为阳厥;厥多热少,知为阴厥;热在后而不退,则阳过胜而阴不能复,遂有喉痹、便血等证;厥在后而不退,则阴过胜而阳不能复,遂有除中、亡阳等证。
是证也,虽曰阳邪在里,甚不可下。喻嘉言曰∶伤寒分表里中三治,表里之邪俱盛,则从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,用人参、甘草、半夏、生姜、大枣助脾和中,但带柴胡一味透表,黄芩一味透里。
三石所以清六腑之热,五苓所以利三焦之湿。蜜此足厥阴、少阳药也。
师云∶咽者胆之候,若只咽间痰热,膈内和者,宜以平胆之方主之。胆者,肝之腑,在五行为木,有垂枝之象,故脉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