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触冒之,腠理郁塞,乃有恶风恶寒之证。进而详之,更有说焉。
至于壮盛素热之人,或酒客辈,感邪之初,寒未变热,阴邪闭其伏热,阴凝于外,热蓄于内,故内烦而不得近衣,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,药用温凉必矣。阳明病,脉浮,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麻黄汤。
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温热之病,阳明经多,然亦有兼太阳者,故立此方和解,以温症用不得麻桂辛温耳。
不比阳邪内陷阳明,脉大汗出,而用大陷胸汤者。今反利,知误以丸药下之。
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。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。
此亦轻剂,但以桃仁易红花,则稍重前方。若少阳胆热,脉弦而紧,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。